各位宝爸宝妈、爷爷奶奶们,今儿个咱得聊个扎心又实在的话题 —— 亲子之间的 “亲密尺度”。您琢磨琢磨,是不是总觉得 “我家娃我就得天天抱着、事事管着才叫疼”?可您知道吗?这好心要是没分寸,就跟放风筝线拽太狠似的,风筝不光飞不高,还容易断线栽跟头!今儿个咱就用北京人的大白话,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从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例子,到不同年龄段该咋拿捏距离,全给您唠明白,别让咱的 “爱”,反倒成了耽误娃的 “坑”。
一、16 岁大男孩还让妈给洗澡!过度亲密养出 “巨婴”,尴尬到钻地缝
先给您说个真事儿,我一发小,对她儿子那叫一个 “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她儿子都 16 岁了,一米八的大高个,站那儿比她还高半头,结果呢?每天洗澡还得妈陪着,洗完了妈给擦身子,穿衣服得妈把内衣、外套都递到手上,连袜子都得妈给套上。您说这叫啥事儿?搁咱小时候,七八岁就自己洗澡穿衣服了,这大小伙子跟个 “没长手” 似的,看着都着急。
展开剩余88%去年学校组织三天两夜的住宿活动,这孩子可算露了怯 —— 衣服不会洗,泡在盆里跟搓袜子似的瞎揉,最后水都黑了还没洗干净;晚上换睡衣,愣是把秋裤穿反了,露着后腰在宿舍里转悠,被同学笑了好几天;就连叠被子,都叠得跟 “菜团子” 似的,被老师点名当反面教材。回来跟他妈哭,说 “再也不参加住宿了,太丢人了”。您瞧瞧,这就是咱天天 “包办代替” 的结果 —— 孩子都快成年了,生活自理能力还不如小学生,到了外头连头都抬不起来。
还有个邻居更邪乎,她家姑娘都上初中了,出门还得妈给背书包、系鞋带。有回学校组织爬山,姑娘鞋带开了,站在原地哭,说 “我妈没跟来,我不会系”,最后还是老师蹲下来给她系的。旁边同学小声嘀咕 “都初中生了还不会系鞋带”,姑娘脸涨得通红,当天下午就跟老师请假回家了,说 “不想上学了,同学都笑我”。您说这到底是疼孩子,还是害孩子?咱把孩子护得跟 “温室里的花” 似的,可外头哪有那么多 “温室”?等孩子真要自己面对事儿了,不就只能傻眼吗?
二、为啥家长总忍不住 “过度亲密”?别让 “舍不得” 偷走娃的独立心
好多家长跟我吐槽:“不是我想管,是实在舍不得让娃吃苦!” 可您知道吗?这 “舍不得”,就是偷走孩子独立心的 “小偷”。就像老鸟教小鸟飞,要是老鸟总把小鸟护在窝里,怕它摔着、怕它饿着,那小鸟这辈子都学不会展翅,只能在窝里等着喂。孩子也一样,得让他们自己摸爬滚打,哪怕摔两跤、犯点错,那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啊!
我表姐就是典型的 “舍不得” 妈妈,她儿子上小学三年级,连自己盛饭都不会。每天吃饭,表姐都得把饭盛好、菜夹到碗里,端到儿子面前,还得看着儿子吃完,生怕他少吃一口。有回表姐出差,让表姐夫照顾孩子,结果孩子吃饭的时候,拿着空碗坐在那儿哭,说 “爸爸没给我盛饭,我不会”。表姐夫哭笑不得,只能手把手教他,可孩子学了半天,还是洒得满桌子都是。表姐回来知道了,心疼得直掉眼泪,说 “早知道我就不出差了,娃在家遭罪了”。可您说,这 “遭罪” 不就是孩子该学的本事吗?现在不教,等孩子上了大学、出了社会,谁还能天天给她盛饭啊?
还有些家长,总觉得 “娃还小,等大点再说”。可您别忘了,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您现在天天帮娃穿衣服、收拾书包,等娃上了中学,他就会觉得 “这些事儿本来就该爸妈做”,哪还会自己动手?我有个同事,小时候他妈妈也是啥都帮他干,结果他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离家,连行李箱都不会收拾,衣服塞得乱七八糟,到了学校打开箱子,袜子跟课本混在一块儿,被室友笑了整整一学期。后来他跟我说:“那时候我才明白,我妈以前太惯着我了,让我在人前丢了多大的脸!”
真不是咱狠心,而是 “温室养不出参天树”。您现在让孩子多吃点 “自理的苦”,将来孩子才能少受 “无能的罪”。就跟咱北京人常说的:“该撒手时就得撒手,别攥着不放,最后耽误了孩子。”
三、青春期娃更要避嫌!过度亲密乱性别认知,还毁社交
尤其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有了性别意识,这时候要是还跟孩子 “没分寸”,那麻烦可就大了 —— 不光会打乱孩子的性别认知,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交,甚至让孩子被人起外号、受排挤,自信心都给磨没了。
我在网上看到个案例,特让人心疼。一个 17 岁的男孩,从小跟他妈就特别 “亲”—— 上初中还跟妈一起睡,洗澡让妈搓背,甚至换衣服都不避着妈。结果到了高中,这男孩跟女生说话都脸红,不敢看女生的眼睛,班里组织小组活动,他只要跟女生一组,就紧张得说不出话,最后只能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有回班里女生跟他借笔记,他手忙脚乱地把笔记递过去,还不小心把女生的笔碰掉了,他吓得赶紧道歉,脸涨得跟西红柿似的,女生都觉得 “他是不是有问题”。后来这男孩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就是因为小时候跟妈妈过度亲密,没建立好性别边界,导致他对异性有 “恐惧感”,连正常社交都受影响了。
还有更离谱的,我朋友家邻居的儿子,都上高二了,他妈还天天放学去接他,到了学校门口,还跟小时候似的,上去就摸儿子的头、帮儿子整理衣领,嘴里还念叨 “今天冷不冷?饿不饿?”。有回被儿子的同学看见了,就开始起哄,叫他 “妈宝男”“没断奶的小屁孩”。这男孩觉得特别丢人,回家跟他妈大吵一架,说 “你以后别来接我了,我都这么大了,你让我在同学面前怎么抬得起头”!他妈还挺委屈,说 “我这不是疼你吗?你咋还不领情”。您瞧,这就是没把握好尺度,把 “疼” 变成了 “负担”,最后还伤了母子感情。
更严重的是,有些孩子因为父母过度亲密,还会产生 “厌学情绪”。我同事的侄女,上初中的时候,她爸总喜欢在她写作业的时候,凑过去看她写得怎么样,还会帮她整理头发、擦眼泪,有时候甚至会坐在她旁边陪她写,一坐就是两小时。班里同学知道了,就说 “你爸是不是对你太好了,跟对你对象似的”。这话传到女孩耳朵里,她觉得特别恶心,也特别自卑,后来就不想去学校了,说 “我怕同学再议论我,我受不了”。您说这多不值当?就因为家长没注意分寸,好好的孩子差点就厌学了。
四、过度亲密还毁家庭!妈宝男背后,往往是失衡的夫妻关系
您别以为过度亲密只影响孩子,对整个家庭的影响都大了去了!好多全职妈妈,把所有心思都放孩子身上,眼里只有娃,根本顾不上老公,最后夫妻关系越来越淡,家里跟 “冰窖” 似的;还有的家庭,因为妈妈跟儿子太亲,爸爸觉得自己像个 “外人”,在家里没地位,最后跟老婆吵来吵去,家庭氛围乌烟瘴气;更有甚者,婆媳关系因为 “妈宝男” 闹得鸡飞狗跳,好好的家说散就散。
我有个远房亲戚,就是典型的 “儿子奴”。她儿子结婚后,她还天天往儿子家跑,早上给儿子做早饭,中午给儿子洗衣服,晚上还得在儿子家待到九十点才走。儿媳妇看不下去了,跟她儿子说 “你妈这样太过分了,咱们都结婚了,她能不能别总来干涉咱们的生活”。结果她儿子说 “我妈疼我怎么了?你要是不喜欢,你就搬出去”!这话一出来,儿媳妇心都凉了,没过半年就跟他离婚了。您说这事儿闹的,就因为当妈的没分寸,把儿子养成了 “妈宝男”,最后连儿子的婚姻都给毁了。
还有个朋友,她跟老公以前感情特别好,自从有了儿子,她就把所有精力都放儿子身上了 —— 晚上跟儿子睡,老公一个人睡客房;周末带儿子去玩,从不跟老公一起出去;甚至老公生日,她都忘了,却记得儿子同学的生日。后来她老公跟她摊牌,说 “我觉得这个家已经没我的位置了,你眼里只有儿子,咱俩跟陌生人似的,不如离婚算了”。朋友这才慌了,说 “我这不是为了儿子吗?我有错吗”。其实她没错,错就错在 “把儿子当成了全部,忘了还有老公,忘了还有自己的小家庭”。
真不是咱危言耸听,家庭就像个 “天平”,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得平衡,要是偏向一边,天平准得歪。您要是总跟孩子 “过度亲密”,忽略了老公、忽略了家庭其他成员,最后不光孩子养不好,家也得散。就跟咱北京人说的:“家里的日子得大家一起过,别光顾着一头,最后两头都耽误了。”
五、不同年龄段咋拿捏尺度?从 “贴身抱” 到 “尊重式亲密”,一步都不能错
其实亲子亲密的尺度,不是 “一刀切” 的,不同年龄段的娃,得用不同的方式 ——0-3 岁得 “贴身疼”,3-6 岁要 “慢慢放”,7-12 岁得 “划边界”,13-18 岁得 “给空间”。您要是能按这个节奏来,保准能养出独立、自信的娃,还不会伤了亲子感情。
咱先说说 0-3 岁的娃,这时候的娃最需要安全感,您怎么亲都不为过。多抱抱、多亲亲,晚上跟娃一起睡,娃哭了立马哄,让娃知道 “妈妈在,别怕”。这时候的亲密,是给娃 “打底子”,让娃长大以后有底气、有自信。我闺蜜家的娃,小时候她天天抱、天天陪,现在娃上幼儿园了,特别开朗,跟老师同学都处得好,遇到事儿也不慌,这就是 “安全感足” 的好处。
到了 3-6 岁,娃开始有性别意识了,也慢慢能自己动手了,这时候就得 “慢慢放”。比如让娃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虽然刚开始会洒得满桌子都是、衣服穿反,但多练几次就会了;还有,异性父母得开始避嫌,妈妈别当着儿子的面换衣服,爸爸别当着女儿的面光膀子,让娃知道 “男生女生不一样,得互相尊重”。我邻居家的小姑娘,4 岁的时候,她爸就不在她面前换衣服了,还跟她说 “女生和男生不一样,爸爸是男生,得避着你”,现在小姑娘上小学了,特别懂礼貌,跟男生相处也很大方,一点不扭捏。
7-12 岁的娃,上小学了,性别边界得更明确,还得让娃学会 “独立生活”。比如让娃自己睡一个房间,自己收拾书包、整理书桌,自己洗袜子、洗内衣;异性父母跟娃相处,得更注意分寸,比如妈妈别再帮儿子搓背,爸爸别再帮女儿梳头发,让娃知道 “我长大了,得自己照顾自己,也得尊重别人的隐私”。我同事的儿子,从 7 岁开始就自己睡,现在上五年级了,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作业也不用爸妈催,特别省心。
最难的是 13-18 岁的青春期娃,这时候的娃叛逆、敏感,得 “给空间、多尊重”,也就是 “尊重式亲密”。比如别随便翻娃的日记、别偷听娃打电话,娃想跟朋友出去,只要安全,就别拦着;跟娃说话,别总说 “你还是个孩子,听我的”,多问问娃的想法,比如 “你觉得这件事该怎么处理?妈妈相信你的判断”。我表姐的女儿,上高中的时候,表姐就特别注意给她空间,女儿想染头发、想穿汉服,表姐都没反对,只是跟她说 “你自己做的决定,得自己负责”。现在女儿上大学了,特别有主见,还跟表姐成了 “好朋友”,有啥心事都跟表姐说。
六、唠句心里话:真正的爱,是教会娃 “独自远行”
家人们,今儿个唠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跟大伙儿说一句:养孩子就像种树苗,您得适时浇水施肥,也得适时修剪枝丫,还得给它足够的阳光和空间,它才能长得又高又壮;要是您总把它绑在身边,怕它被风吹、怕它被雨淋,那它永远也长不成参天大树。
真正的爱,不是把娃绑在身边,而是教会娃 “怎么独自远行”。您今天舍不得让娃自己洗澡,明天娃上了大学,可能会因为不会洗衣服而自卑;您今天跟娃过度亲密,明天娃进入社会,可能会因为不懂性别边界而碰壁;您今天事事包办,明天娃遇到困难,可能会因为没能力解决而崩溃。您想想,这些是不是您想看到的?
咱都是为了娃好,可 “好” 得有分寸、有方法。该疼的时候疼,该放的时候放,让娃在爱里学会独立,在独立中感受到爱,这才是最好的亲子关系。就跟咱北京人常说的:“爱不是占有,是成全。” 成全娃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担当的人,比啥都重要。
最后,也想问问大伙儿:您身边有没有过度亲密的例子?或者您在养娃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 “拿捏不好尺度” 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互相取经、互相学习,让咱的娃都能在爱与独立中茁壮成长,将来都能成为 “能扛事、能独立、能幸福” 的人!
发布于:江西省正中优配-按天配资平台-股票配资交易-配资平台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