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立足学科特色与时代需求,聚焦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创新构建出“三元融合”课程思政模式。学院通过“耕读研习”理念浸润、案例教学深度改革、“金拇指”课堂拓展赋能,实现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公管人才培育新路径。
理念先行
以“耕读研习”厚植“三农”情怀
学院深刻把握“耕读传家”中蕴含的当代教育价值,将其创造性转化为“耕读研习”现代教学理念,精心打造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闭环育人体系。基于此,学院重塑师生“躬耕—引耕”“精读—导读”“钻研—助研”“实习—传习”的新型行为关系,推进“以耕育道、以读明法、以研立术、以习铸器”,引导研究生在真实农村场域中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回归真实践、悟出真道理。
同时,学院创新实施“以研促教、教研融合”机制,积极鼓励教师聚焦“三农”领域开展高水平研究。近5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百余项,并全面向研究生开放。依托科研课题,研究生深入湖南县域、乡镇和村庄,围绕乡村治理、土地制度、农村社保等现实议题,广泛开展田野调查、案例采编、农业劳动与志愿服务。研究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通过真切感知农村现实境况与发展脉搏,让思政教育从可触可感,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展开剩余62%模式创新
以案例教学解码“中国之治”
学院全面推动以中国本土治理案例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系统构建了“耕读并重、研习互动、知行合一、服务‘三农’、螺旋上升”的公共管理硕士“耕读研习”案例教学新体系;提出“六个转换”新理念,建构“三全三进”新机制、建立“三维三段四要素”新规程、建设“三联五共”保障新体系,形成“德育化、能本化、金课化、本土化、数字化”的“五化集成”案例教学新模式。
学院深耕湖湘大地,将“耕读研习”中丰富的文化素材转化为高质量、时效性强、思政元素鲜明的“活案例”。近年来,学院研发百余个教学案例,其中50余个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公共管理案例库。通过案例研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研究生批判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其对国情、农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坚定了“四个自信”。
课堂赋能
以“金拇指”平台开拓学术新境
课堂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场所,更是塑造价值观、启迪思维、激发使命感的育人熔炉。学院汇聚顶尖学术与实务资源,着力打造“金拇指”课堂,为研究生提供跨界交流、思维碰撞的高端平台。借助“金拇指”课堂,学院创新构建“双轮驱动”学术交流制度、“三师共导”师资机制、“四教合一”教学平台和“五方协同”育人体系,实现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
学院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党政领导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乡村产业带头人等走进课堂,与研究生开展面对面交流。通过著名学者带来前沿理论,干部解读政策逻辑,实践者分享基层经验的多元对话模式极大拓展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思维格局,深刻塑造了研究生的学术品格与价值取向,帮助他们理解“国之大者”,筑牢服务社会、奉献“三农”的思想根基。
育才兴农
多措并举擘画未来新篇
学院以“三元融合”课程思政模式为核心,通过理念、模式与平台的三重创新,实现了研究生教育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培养了大批“知农爱农、强能笃行”的新型公共管理人才。
奋进新时代,扬帆新征程。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将持续优化“三元融合”育人机制,通过多措并举齐发力,着力打造更具中国特色、农业特质、时代特征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新高地,为乡村振兴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王 薇 周丽娟 周 为)
发布于:北京市正中优配-按天配资平台-股票配资交易-配资平台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