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了一系列南北战斗,许多勇敢的将士离开了他们的故土,心中怀着对家乡的思念。直到1949年,随着渡江战役的胜利,部队南下,一些将领终于有机会回到故里,利用战斗间隙,探望亲人,确认他们是否安康。
作为44军的军政委,吴富善在与15兵团抵达江西后,得以在短暂的休整期内向兵团首长申请请假,去探望亲人。获得批准后,他在地方干部的陪同下,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内心既期待又紧张。
回到村庄,他发现这里的变化并不算大,唯独物是人非,曾经熟悉的长辈早已离世,而后辈们也已不再相识。离家已久的他,依然记得自己那温馨的家,房屋的结构基本保留,只是岁月的痕迹让他感到一丝陌生。屋内的嫂子虽然依旧在,但年华流逝使她认不得他,而他那年过四十的哥哥,在繁重的劳作中显得愈加憔悴,生活的重担在他身上显得格外沉重。
经过二十年的分别,吴富善的哥哥面对这位军政委弟弟时,竟显得有些拘谨,言语不知如何开口。在他回乡的这段时间,身边还有警卫员和地方干部等众多随行人员,家中从未来过这样多的人,吴富善的形象与他们心中的记忆截然不同。
对于吴富善而言,自己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他却感受到了哥哥嫂子的苍老与生活的艰难。那座房子在两年的风风雨雨中几乎没有变化,然而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似乎显得格外不应景。
展开剩余66%他的归来令村中的乡亲们驻足围观,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如此之多的外人,亦未曾见到汽车驶入村落,他们都渴望看看这位曾走出去的乡里人。
吴富善心中不禁回想起童年时光,家庭条件拮据,温饱都是难题,日常的三餐常常只有野菜和芋头。从小他便向母亲求要米饭,每天的盼望总是与现实相悖,然而却因为急切无知将锅砸了。相比之下,他的二哥比他年长三岁,已然懂事,只是无奈地问:“锅砸了,我们该怎么吃饭呢?”
年幼的吴富善十分羡慕大哥能够去私塾读书,大哥还常常跟他讲述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教他读书识字。当他满心期待地想要上学时,却因家庭经济困境而屡屡失望。幸得姑姑的援助,他才得以在艰难的条件下读了四年书。时常挨饿,让他倍感生活的压力,他的内心无时不刻渴望着知识的滋养。可父亲却不愿意看到他的失落,总是对他说:“哭什么,爹没识字,也没钱让你上学。”
为了执着的求学心愿,吴富善失落地去到老师家中,老师也认同他的才华,愿意减免学费。几位亲戚也纷纷出面劝说,希望能够捐助,但全都被父亲一一拒绝。母亲见状,便告诉吴富善:“你爹已经五十岁,身子一天不如一天,整个家庭都靠他维持,状况十分困难!你大哥也正在当学徒,不能为这个家效劳,而现在家里的情况十分紧张,我们不能依靠外人太多。”
这番话让吴富善意识到了家庭的重担,从此他便悄然开始为家里分担责任。大哥结婚后的嫂子对他十分关怀,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然而,这次见到嫂子时,她已不再是他记忆中的模样。解放后,他一度将嫂子接到身边,但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回到故里,这些都是往后的事情。
如今,吴富善回到家中,短暂的四天相聚带着一些困惑与忧虑,因为他必须尽快离开回归战斗。在即将离别之际,他将组织拨给他的100块探亲费留給了哥哥嫂子,希望他们能以此改善生活,感受到一丝温暖。
发布于:天津市正中优配-按天配资平台-股票配资交易-配资平台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