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质枯影点燃全国怒火
2025年8月2日深夜,特拉维夫“人质广场”被绝望的火焰吞噬。数万以色列民众紧盯着手机屏幕,哈马斯发布的画面令人窒息:24岁的埃维塔尔·大卫蜷缩在阴冷地牢,脸颊深陷,肋骨嶙峋,严重营养不良的身体止不住颤抖;另一名人质罗姆·布拉夫斯基同样虚弱不堪。
人群爆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我的孩子快死了!你们的策略失败了!”家属高举的控诉牌在惨白灯光下如刀刺目。
仅仅24小时后,内塔尼亚胡冰冷的视频讲话响彻全国——他指着人质“虚弱且严重营养不良”的画面,断言哈马斯“无意停火”,誓言将“消灭”哈马斯进行到底,并宣布国防军已提交扩大军事行动的计划,目标直指加沙中部难民营等“敏感区域”。
二、“消灭”宣言:贯穿680天的红线
内塔尼亚胡的“消灭”立场绝非一时激愤,而是一条贯穿始终的战略红线。追溯至2025年5月视察部队时,他已明确目标为“彻底击败和消灭哈马斯组织”;同年7月,他更扬言要将哈马斯“连根铲除”,断言“哈马斯将不复存在”。
展开剩余73%即使在哈马斯研究停火方案期间,他依然强硬坚持核心条件:以军必须完全控制加沙安全。对总理而言,消灭哈马斯是结束冲突的唯一路径,而非可交换的筹码。然而,这“唯一路径”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内部海啸。
被扣押者家属团体痛斥总理讲话是“兜售幻想”,怒批扩大军事行动等同“亲手签署人质的死亡通知书”。680天煎熬与人质日益枯槁的生命体征,正将以色列社会共识撕开狰狞裂口。
三、“持久瓦解”计划锁定加沙命门
支撑内塔尼亚胡决心的,是军方持续推进的“持久瓦解”作战蓝图。以国防军计划在加沙驻留至2025年底,核心目标是系统性摧毁哈马斯的战争机器——尤其是其赖以周旋的庞大地下隧道网络与隐秘后勤链。战略利刃直指加沙南部的拉法走廊及费城走廊。
以色列认定,扼住这条狭窄通道,便能切断哈马斯获取外部物资的“生命线”,从根本上瓦解其持续作战能力。军事逻辑看似清晰:铲除实体,威胁自消。
但哈马斯并非静待消亡。尽管部分核心设施在空袭中化为瓦砾,其军事分支“卡桑旅”凭借地道工事与游击战术,仍能发动火箭弹袭击。更复杂的是其政治角色:2023年10月后,哈马斯新纲领甚至接受基于1967年边界的巴勒斯坦国,与其被以方固化的“恐怖威胁”形象形成微妙反差。
四、42天停火拉锯为何崩盘?
历时42天的停火谈判彻底破裂,根源于双方信任的彻底瓦解与不可调和的核心诉求。
哈马斯坚持先全面撤军再释放人质,视停火为解除封锁、改善生存的唯一通道;以色列则认定停火即“奖励恐怖主义”,要求哈马斯必须首先提交包含死亡者的完整人质名单,并拒绝放弃对加沙安全的最终掌控权。
美国等外部力量介入(如试图主导加沙未来安排),更被哈马斯斥为“将和平变成生意”,毒化了谈判氛围。人质沦为这场死局中最痛苦的祭品,其生命被捆绑于双方寸步不让的战车之上。
当“消灭”成为唯一答案,和平便成了最先被牺牲的祭品。加沙的硝烟与特拉维夫的泪水共同昭示:最坚固的堡垒,有时恰恰是困住自己的高墙;而真正的安全,或许始于放下那柄名为“绝对胜利”的双刃剑。
五、硝烟将飘向何方?
内塔尼亚胡的“消灭”宣言,如巨石投入死水,激荡的涟漪远超加沙。它加剧了脆弱的地区平衡——黎巴嫩真主党在边境的炮火、伊朗及其盟友的虎视眈眈,都预示着冲突外溢的阴云。
即便以巨大代价暂时压制哈马斯,只要巴勒斯坦人的生存困境与政治诉求未解,仇恨的种子便仍在暗处滋生。消灭一个组织易,根除孕育它的土壤难。 这场“最后通牒”,更像是在无解循环中按下加速键,将加沙、以色列乃至整个地区,推向更深的未知与更沉重的未来。
发布于:山东省正中优配-按天配资平台-股票配资交易-配资平台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